新闻动态Position

你的位置:东辰娱乐平台怎么样 > 新闻动态 > 抚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,如何推动鸦片战争的进程

抚夷派和剿夷派的交替,如何推动鸦片战争的进程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06

蒋廷黻先生在《中国近代史》一书中,把鸦片战争中,清廷中的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官员,分成了剿夷派和抚夷派。所谓剿夷就是朝中的主战派,抚夷就是主和派。夷虽然带有我自天朝上国,鄙视四方的贬义。当时在道光乃至到咸丰年间的再次失败时,在士大夫阶层里,仍然死死的认为列强时不入俗耳的夷。所以本文用剿夷派而不是主战派这个词语,用抚夷派而不是主和派这个词语。来凸显晚清面临世界大潮时,对近代外交的想当然。

剿夷派的出现。

大量的鸦片涌入中国,士族工商农人皆食,祸国殃民。道光帝准备解决鸦片问题。这时就有两种意见摆在了道光帝面前,大臣许乃济知道禁烟之难,表示要种植鸦片以分夷商之利,加重关税让夷商知难而退。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,道光觉得这时在冒天下之大不韪。就选了黄爵滋的建议,严禁吸食鸦片,从源头断绝。

吸食鸦片,不知道害了多少国人。

这个方法看似很好,可是圣旨一下,了解实际情况的各省督抚都觉得这个做法太激烈,很难办。在这种情况下,两江总督林则徐出场了,这让无人可用的道光感到很高兴。林则徐不单单赞成了黄爵滋的方案,还补充了多项措施,认为禁止贩卖和禁止食用应该并重,道光立即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。

展开剩余89%

就这样没有办过夷务却信心满满的林则徐出发了。他这一出发,也决定他作为这场禁烟运动的先觉者,势必会和禁烟所引发的鸦片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剿夷派就在林则徐的带领下走上了历史舞台。

第一次胜利,剿夷派和清议士大夫的初梦。

虎门销烟的轰轰烈烈,让道光帝看到了禁烟的希望,也让他印象中的英国人夷人的形象更加根深蒂固。朝中的那些不敢明确反对禁烟的士大夫们也松了一口气。纷纷跟风清议,夷人也不过如此,我天朝上国威威正气,怎能让鸦片折了腰。

两万多箱鸦片在虎门被销毁。

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,并没有立即回任两江,反而上奏要继续留在广州组织禁烟。林则徐很有远见卓识的知道英国不会善罢甘休,可惜他又短浅的认为英国人的战斗力不过如此。当时广东水师在珠江上和英国的两艘小兵船发生了冲突,英国水兵全被俘虏。

林则徐认为这是一场大胜利,立即上报了朝廷。道光帝和群臣都乐观的认为即使开战也并不是什么大事,无非是史书上值得讴歌的开疆扩土的功绩罢了。一时间几乎朝的大臣都跟风成了剿夷派。林则徐也在广州重整军备,严加防守,准备用铁索连环再迎接一场大胜利。

殊不知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已被点燃,英商总督义律的求援信已经被英国政府收到,等待剿夷派的只有英国战船上的利炮了。

义律后来在战争中率先带兵进入香港,后车成为香港行政官。

定海失守,道光帝的慌张。抚夷派抬头。

英国战船道光二十年的时候出现在了珠江口岸,但是他们并没有向由剿夷派坐镇的林则徐所在的广州发起进攻。而是北上,想去切断清朝的漕运。英国认为越北上,就越能引起北京的注意。果然,定海失守,道光帝大怒。这时剿夷派还不死心,纷纷建议道光帝增兵浙江。最怕花钱的道光不得不大拨军费,让内陆各省调兵去沿海各省。

道光看见水流般的银子,被林则徐的信任也减少了。七月二十七日,道光发上御骂林则徐,说他:辜负朕心,终无实际,生出那么多的事端来。各路清军还没到沿海,英国的军舰就已经到了天津的大沽口,离京师近在咫尺。道光只好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去交涉。琦善再禁烟中持什么态度,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。琦善借口交涉,登上了英国军舰,刺探军情,看到英军的武备后。在历史书上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:英夷船坚炮利,我军之跑,乃前明之物,勉强蒸洗备用。如此大的军事差距,琦善知道此战只能和不能打。

打打停停的鸦片战争。

但凡战争中,往往都是主战派先登场,然后主和派紧跟其后,鸦片战争也不例外。琦善一看英国外相书后,有一半都是在批评林则徐的不是,琦善便觉得这是一张给皇帝的状纸,英国人是来为自己诉不平的。于是做出许诺让英军回广州去,条款内容等他到了广州自会一一商议。英军在北方补给困难,也不想在北方继续打下去,便率军南下。

现在看来让世人可悲可笑的是,琦善在交涉的时候依然带有夷狄的眼光去和议,没有半点近代外交意识。船坚炮利的英军怎么可能会被道光的一纸圣旨的假威严给镇住呢?剿夷派盲目的天真,抚夷派幻想的天真,无疑会把鸦片战争推上一个不可挽回的高潮。

鸦片战争进行中,朝中到底谁扶夷谁剿夷?

道光帝看到琦善凭一张嘴就让英军退兵了,自然很高兴。赶忙让各省没到沿海的军队赶紧回去,止住花钱流水的军费。同时还革了林则徐的职,让琦善去广州代替他。朝野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,看到英军退兵道光撤军,赶忙放下收拾行李的手,拿起笔向道光论述起了议和的好处。

朝中又变成了抚夷派得势了,那么朝中到底谁是抚夷派谁是剿夷派,事实还不能把见分晓,战争还没有结束,抚夷剿夷还不能成为定论。

琦善到广州后,和英国代表懿律一谈,发现不是那么回事。原以为只要赔款了事就好,可是懿律不退让,钱也要,地也要。琦善觉得这不好谈,就发挥当时官吏的优良传统,凡事拖着。拖着拖着,英国这是实用主义者可受不了。出兵攻陷了沙角和大角两个炮台,摆出大举进攻广州之势。琦善来不及给道光请示,和英国人签了条约,割了香港赔了款。消息传到朝中,道光大怒,下令革职琦善,抄家下狱。

关天培最后也牺牲在了炮台上。

这时群臣没了主见,他们已经摸不准。道光到底要干嘛。主战吗?却把林则徐革职还撤了军。主和吗?又把琦善谈好的和议条件给撕毁还革职琦善。鸦片战争的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出现在这里。道光帝的反反复复,导致战争期间的战争动员极其糟糕了,英军从大沽口南回后,道光既然怕花钱让各省军队退兵,这可不是兵家大忌,敌人还没出国土,就撤兵,如何守土呢?

英军来的快,抚夷派和剿夷派在朝中转换的也快。道光也任其行。琦善革职后,道光终于决定要和英军力战,各省清兵纷纷驰援广东,前仆后继,一军失败在调一军。这时的中英两国都一意主战,道光终于在鸦片战争的中期确定剿夷,可惜不知道延误了多少战机。

持冷兵器的清军怎么可能挡住枪炮。

清军还没打部到广东,英军就到了南京下关。1842年道光在剿夷抚夷的三年反反复复中,终于知道了剿夷不可行,只能抚夷。便和南京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。

大清这一古老大钟并没有最后在抚夷剿夷之间停摆,战争之后,面对夷人,清朝上下出现了想剿夷人而力不足,想抚夷人却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理,间接酝酿了第二次鸦片战争。

广州进城问题,两派处理的失当,第二次战争的伏笔。

战事一停,自然就没剿夷派什么事了,为免再与洋枪洋炮生出事端,自然是抚夷派得势。两派也并没有就此消停。在广州还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,抚夷派和剿夷派在这里交替着,最终埋下了第二次战争的导火索。

抚夷派丢官。鸦片战争时,英军数次兵临广州城,在广州发生了数十场大小战争,所以战争结束时,造成了广州一些百姓得普遍仇外。当有的外国商人去广州的郊外游玩时,竟然有一些乡民,杀死了几个外国人。

三元里抗英。

一时间外商惶恐,要广州官府拿办。这时候的总督是耆英,他先前曾和琦善一起和英国交涉过,知道英军的厉害,所以他也是头号得抚夷派。耆英知道后,怕不严厉处置会给外国人落下口舌,以后再生祸端,就把那几个乡民处决了。

事情传到朝廷之后,士大夫都骂耆英说他是洋奴。广州城的百姓一肚子火气没地方发,也纷纷把老头指向了耆英。抚夷抚夷,耆英最后也没有抚好夷。英国人想要进入广州城,可是百姓仇外高涨,自然是不可能的。一个执意要进,一个执意不给。

双方就这样争着,耆英这个总督就被夹在了两边。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,英国人既然为了进城,而兵临城下。耆英被迫做出两年后准许外国人进城的承诺。广州百姓上上下下都表示不满,纷纷攻击耆英。于是道光便把耆英调入京,改派徐广缙为两广总督。

剿夷派丢命。在道光给徐广缙的上谕中,明确要徐广缙安民心。徐广缙又特意去请教了林则徐,问他方法。林则徐给了“民心可用”四个字给他。一个安民心一个用民心,无疑就是站在百姓这一边,而百姓仇外,朝廷剿夷的态度也显现出来了,剿夷派就在朝中抬起头来。

徐广缙继任的一年后,耆英许诺的就到期了。英国人来要求进城,徐广缙却在城内外召集乡勇团练,号称十万之众,准备同心同武共御外敌。英国人一看那么大的阵仗,退缩起来,进城的事就不了了之。徐广缙把这当作一次大胜利来宣言。

道光也很高兴,赏赐徐广缙子爵,并颁了一块“众志成城”的匾给广州民众。咸丰继位后,夷事风平浪静,所以朝中的剿夷派势力大增。这个时候林则徐已经死了,徐广缙也被派去打太平天国,两江总督变成了叶名琛。徐广缙在的时候,叶名琛甘当马前卒,后来被道光赏赐男爵,被称作小徐广缙。

叶名琛自比为“海上苏武”。

咸丰四年(1854年)英美要求修约。当时清朝没有外交部,对夷事务自然就由两广总督府来处理。于是英美两国特使来找叶名琛,不料,他们连叶名琛的面都没见到。这位剿夷派大臣队夷人的策略也不是十分高明,无为而治,不谈不见面,就这样一直拖着。

英美特使边进京城去。咸丰是新帝,又派叶名琛处理夷务,自然就看出咸丰剿夷的态度。所以咸丰坚持不修约,只是象征的免了一些杂税,以显天朝的皇恩。这下就把外国人惹急了,加上广州进城事件,他们知道修约非战争不能成。

咸丰六年(1856年)。亚罗号事件发生,刚好给了英国出兵的借口。、加上马林神甫事件,叶名琛处置不当。英法一起出兵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。

珠江再次出现外国军舰。

1857年,英法联军首攻剿夷派坐镇的广东。谁知道叶名琛虽为剿夷派,大敌当前,叶名琛既然不剿夷。既不布置广州城防也不去求和。而徐广缙所依靠十万团练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。叶名琛在总督府被英法联军抓住,后来被送去了加尔各答,这位剿夷派的大臣,最后死在了夷地。

战争结束剿夷派的崩溃,抚夷派的消失。

英法联军继续北上,攻下大沽口后,咸丰皇帝不得不像16年前自己的父亲一样,和夷人求和。《天津条约》签订后,咸丰不甘心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,屡次想要挽回。

1859年,英法使节去北京交换条约的批准书。没想到在大沽口炮台,僧格林沁下令开炮,打死打伤了英法多人。英法使节没料到会在这里遭到进攻,不得不撤退。僧格林沁是剿夷派最后的辉煌,在他之后失败的国内外战事,最终使人们不敢再提剿夷。

清朝的每次命运似乎都和大沽口紧密联系在一起。

1860年。太平天国进攻江浙地区。南方士绅纷纷上书咸丰抚夷,好双方联手,剿灭太平天国。可惜这时的夷情已经不是咸丰想剿或者想抚得了。不久,英法联军就攻陷大沽口炮台,接着天津陷落,最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。原本想御驾亲征得咸丰逃往了承德。

两次鸦片战争,就在剿夷派和抚夷派的交替中结束了。同时抚夷派和剿夷派也不复存在。因为此夷人非彼夷人。清朝也不再是曾经得天朝上国了。往后得中国几十年时间里,也没有人敢再提剿夷,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他们已经知道了,夷人是不能剿得。抚夷也是抚不了了,面对着无数得不平等条约,只能师夷长技以制夷,到最后倾全国之力取洋人欢心,变成了讨夷派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TOP